2010年前后,国家大力倡导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政策的春风吹进了王晓波的世界。
在那时,他每天泡在单位的实验室里,一边操作着试管和烧杯,一边思考着如何用技术去解决国家的实际困难。
王晓波所在的实验室,是润滑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具有国际领先的润滑材料技术探讨研究能力,长期支撑我国航天、航空等国家战略高技术领域的发展。
但这些领先技术在当时并未大范围的应用到民用领域。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例,虽然我国大型风电机组、轨道交通、冶金制造等领域蒸蒸日上,但与之配套的关键润滑油脂材料,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垄断。
“关键配套技术的缺失,将严重制约国家高端装备产业的发展。”王晓波说,这一现实让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成立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以高端润滑油脂的产业化为方向,打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实现国产化替代。”
下定决心后,王晓波在当年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了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以下简称“CEO特训班”)第2期班学习。从管理理念到商业模式,一系列创业知识,让长期与科研工作打交道的他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从CEO特训班毕业之后,王晓波在单位的支持下,于2010年带领团队正式创办青岛中科润美润滑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润美”)。而联想之星作为天使投资人,为中科润美提供了第一笔初始资金,并在随后提供了一系列赋能支持。
截至目前,中科润美已完成数百种高性能润滑油脂产品的设计开发与量产,形成完善的产品序列,在大型风电机组、高温链条传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冶金重载装备,以及电力装备、矿山机械、精密加工、电动工具、海洋装备等多个关键领域形成首批规模化应用,在高端装备润滑油脂国产化替代方面走在前列。
润滑油脂是一种用于减少机械部件之间的摩擦、降低其磨损、保护机械部件顺畅运行的物质,通常由几种基础油和几十种添加剂通过精细的配方调配生成,被称为工业装备的“血液”。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我国润滑油脂行业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最大消费国与生产国地位,2022年市场规模突破25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8%。
然而长期以来,受高技术门槛制约,我国自主品牌润滑油脂虽占据国内约70%的份额,但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主要被外资企业和品牌占据。
在工业制造领域,越是高端的装备,对配套润滑油脂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越高,一旦润滑油脂的质量不过关,会直接影响工业装备的运行效率及使用寿命。
例如在2010年,某大型盾构机出现异常振动问题。经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设备润滑与磨损状态监测中心等机构研究分析,是由于盾构机的润滑系统受到油脂污染,造成轴承和齿轮润滑不良,从而引发异常振动,影响了盾构机的正常运行。
“看似细分和底层的配套材料,如果重视度不够,就可能会对设备将来的运行安全和保障产生一定的影响。”早先在实验室做研究工作时,王晓波就注意到,高端润滑油脂若无法自主研发生产,将会成为制约我国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隐患,“在发展早期,高端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像润滑油脂这样的关键配套材料也是从国外直接带进来。但随着产业慢慢的变大,在当前世界逆全球化的整体形势下,行业内逐步意识到这些关键的配套材料可能会对设备正常运行安全和保障造成隐患,因此迫切地需要本地化制造商来保障产业链的供应安全。”
出于这一想法,王晓波带领团队创立了中科润美。由于早期的团队以科研人员为主,从走出实验室接触市场到实现产品量产及大规模应用,整整用了十年。“是一个漫长的摸索和试错过程,但也是一个从小做到大、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王晓波说。
创业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市场。虽然中科润美在研究领域具有专业相关知识和技术积累,但因前期掌握的市场需求相对宏观,团队不得不先从寻找具体的细分应用场景做起,打磨产品,积累经验。但在将“好技术变成好产品”的过程中,中科润美团队经历了诸多挫折。
“我们创业的初衷,是希望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但最初得到的反馈,更多还是客户的质疑和否定。”王晓波回忆说,科研工作者创业的身份,让中科润美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和信任,然而早期产品推出后问题频发,要么产品设计与客户的实际的需求匹配不准确,要么产品量产的一致性稳定性保障困难,让团队遭受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商业压力,“不但辜负了客户的信任,还失去了不少宝贵的商业机会。”
但事后想想,王晓波觉得,这恰恰是真实的创业逻辑,“市场上真正好的产品本来就是稀缺和难以获取的,产品力的塑造本来就是硬科技企业创业的核心。它一方面考验我们的耐心和毅力,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意识到,要从优化自身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上下功夫。”
想通之后,中科润美基于持续产品力打造的需要开始调整研发组织思路。由原有相对封闭的实验室科研工作习惯,转为市场导向的产品研究开发与工程化研究,重点构建两方面能力:一是系统化构建基于场景适配的正向产品设计开发能力,要求研发团队扎根客户应用场景,深度解析装备运行需求,精准匹配自主研发要素,形成场景驱动的产品创新闭环,持续锻造企业核心技术壁垒;二是先进量产工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通过组建工艺研发与中试放大专项团队,在生产一线开展工艺革新与产线智造研究,构建具有行业一马当先的优势的量产工艺体系,进一步筑牢企业技术护城河。
此外,中科润美还持续深化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作,联合开展前瞻性技术攻关,保持核心技术的原创与引领能力。
基于上述调整并经不断的积累与磨练,中科润美的产品设计和工程化能力明显提升,产品也从不完美一步步做到接近完美。随着后续创业不断取得进展,公司又将目标市场逐步扩大,“从风电机组、轨道交通、高温链条传动装备等高端装备,到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智能电网等新业态。”
“做企业和做科研一样,都要有‘创新’。”王晓波解释说,成功的科研工作,往往是走了与别人不一样的路,采取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最终才能取得比较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相对而言,创业要求更综合的创新,“除了技术要有创新外,公司经营的方方面面都要有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这就要求科研人员转型创业者后,一定要加强各方面学习,努力去满足综合创新的需要。王晓波说,“成功是不可复制的。科技创业者个人不能沉迷于以前的科研成绩,而是要通过学习去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努力去构思科研工作以外的创新。”
打开自我,放平心态。在产生创业念头的时候,王晓波就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2010年,他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了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2期班,系统全面地接受了创业知识培训。
创业CEO特训班是由联想控股于2008年发起设立。彼时,联想控股投入资金与人力,免费培养具有创业意愿的科学家成为企业家,以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在创业前有这样一个系统的学习,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创业CEO特训班的课堂让王晓波收获颇丰,“以前做科研的时候,往往封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专业领域内,通常不问身外的事情。CEO特训班组织了比较系统、精炼的一套课程,让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全方面了解创业。”
其中“商业模式”这堂课,让王晓波至今记忆犹新,“衡量创业成功的标准往往是商业上的成功,这堂课彻底转变了我的思想观念。”
2010年,王晓波从特训班毕业,联想控股、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为他颁发结业证书。
更让王晓波感到幸运的是,培训结束后,他还获得了联想之星的天使轮投资。“不仅给咱们提供了一笔初始资金,还在后续提供了一系列增值服务。”王晓波介绍到,在创业早期,联想之星积极给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辅导和帮助,“一路耐心陪伴中科润美的成长,还在我们新一轮融资时继续跟投。”
而复盘中科润美这一投资项目,联想之星总裁、主管合伙人王明耀说,技术离产业化更近、创始人决心强是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在当时碰到的科研人员里,王晓波是决心最足的那一个人,创业意愿非常坚定。”王明耀说,中科润美是非常典型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团队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前期也承担完成了多个国家重要科技攻关项目;而放眼全国,像王晓波这样甘愿走出实验室躬身创业的青年科研骨干为数不多,“基于人和事的因素,我们大家都认为,如果中科润美能实现产业化,就能进一步做到国产替代。”
王明耀说,前期由于很多国内企业国产化替代的意愿不高,中科润美一度面临着“好东西卖不出去”的困境,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持续鼓励国产替代,中科润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
“虽然国产化替代的节奏比我们预想得要慢,但中科润美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终究是交出了亮眼的创业答卷。”王明耀表示,这也体现出科技成果产业化更具长期性,需要各方都要有充足的耐心。
如今,助力高端润滑油脂完成进口替代的中科润美,还致力于从借鉴海外技术的逆向研发,向引领产业变革的正向创新跨越。
例如在风电领域,为逐步提升风电能效,我国风电机组正朝着“大容量”的趋势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轴承、齿轮等核心传动系统的不停地改进革新设计。在此背景下,现有的润滑技术难以满足发展要求。对此,中科润美开展了抗板结风电轴承润滑脂技术及抗电蚀风电润滑油技术与产品的前瞻性探索,有力支撑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此外,我国鼓励发展海上风电,受极为苛刻的条件所限,其对润滑油脂产品提出了更高性能、更耐盐雾腐蚀、更加环保的要求。中科润美针对性地开发了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润滑油脂,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有关技术与产品,迎合了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未来我国高端装备产业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一是数量上的增长,二是技术上的迭代升级。”王晓波说,随着高端装备朝着更大规模、更高端、更精密、更智能以及更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润滑油脂也将迎来强劲的内在需求,“我们大家都希望团队通过努力,来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成长为国内润滑材料领域知名的科技创业企业。”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唯有紧扣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技术演进三重维度,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激活科学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
从科研到创业,一系列经历让王晓波坚信,需求越大,背后隐含的价值创造就越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